风水学形成于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了生存,虽然对各种自然规律没有理性认识,却能够选择生活在气候水土较适宜生存的地方,这是一种自发性选择。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甲骨文中就开始出现有关卜宅的记载。有史记载,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请周公用一种占卜的方法来解释风水上的一些问题。
春秋战国到先秦时期,各类学术兴起,百家争鸣,《周易》与阴阳五行学术的发展得到了尤其孔子的大力推崇。当时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思想建立起来的学术体系,探讨出地理上的方位形状和天上星辰相呼应起来,并形成对地球磁场初步的认识和研究,指南针就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指南针出现之后,对方位的辨别和找寻就有了标准的指示器。
汉代时期《堪舆金匮》与《宫宅地形》等风水著作的出现,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晋朝郭璞《葬经》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风水学的研究。唐朝开始,进入了中国风水的鼎盛阶段,风水理论的急速发展,并在当时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江西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更对风水起到了落地推广的作用。所以从那时起,宅、村和墓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水学的影响。
宋朝以后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的易学家对风水继续进行阐释和认定,并且有风水著作相继出版,在当时形成了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两大风水理论体系。
在明清两朝,通过当时的学者们对各类风水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不断探研,理论上已相当完善。与此同时,风水勘查活动也普及到从宫殿到城乡民宅墓葬的各个角落。
从民国至今,当代学者们重新重视对我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研究,加上许多外国入日本韩国学者对风水学的研究,使风水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弘扬。这几年出版的一些风水书籍中,对古代风水学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解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风水学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原始人类开始,有相当部分理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先哲们根据自然原理推导的结果。同时也加入了某些唯心的成分。
风水学的应用与发展,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取材于长期的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又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包罗万象,各类事物都可在其中找到对应规则。
风水理论也是以自然事物为基础的。八卦代表的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等自然物,正是风水学必须应用的要素。
《易经》的时空、位象、数理等辩证方法同风水理论基本一致,许多法则本身就是《易经》的发展。乾天坤地,乾父坤母,乾纯阳,坤纯阴和六子卦象;龙脉起伏盘旋,有护有丛,有雌有雄,是太极图曲线的反映;阳龙结阴宅,阴龙结阳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干支应用,五生相克,刑冲破害,龙穴太极晕,砂位四兽对应四象;水法应用上的净阴净阳,是洛书术数的转化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都有生长、发展、衰老、死亡过程,则表现为卦象上的动态变易;三易(《连山》、《归藏》、《易经》乃六十龙分配,取用得宜,所主天气运,谓之地脉,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四生之气行于地而运于天,在天者论时,在地者论形,即时以观形,因形以验气,气有衰旺,有盈虚,四势之山生八方之龙;四势为五行化生之始,八方为五气来止踪,等等理论,皆显示易理与风水学的密切渊源,特别是在《罗经透解》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
罗经整体称为太极,由指南针分两仪;再分四象,东南西北(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再分八卦,八卦分先后天,先天发展为六十四圆图,三百八十四爻位;后天分为二十四山,一百二十分金至三百六十微金;三百六十五度,由四方二十八宿所管辖;代表地球公转轨道和时间。罗经使用有可能是供西汉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制作的。后因实践中的需要,使层位不断增多。目前的罗盘大到四十余层,发展原理同易学发展非常相似。风水学由观形到理气,各种形理与《易经》理论相符,显示出同易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