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财副教授被开除
第5个话题,关于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被开除的新闻。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新闻。
这个事情一下子引发了北大还有其他几个大学,也连续地报出了类似的丑闻。说明不仅仅是在一个大学有这种情况,而是在高校之中普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这种情况。
这也是属于中国高校里面的一道风景线,只是这道风景线是灰色的,这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社会潜规则。象牙塔居然也会有如此肮脏的事情。那么对于社会来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可怕。
在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件事情。
老年男人油腻的性冲动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个事情里面的男主角,这个副教授,他不光学术地位崇高,他还担任了很多上市企业的独立董事,说明这个人江湖气息比较重一些。对于社会的一套规则了解得比较深入,同时自身也有很好的社会体验。
他认为女学生可能跟社会上的女孩子一样,尤其是干销售的、干公关的女孩子一样,甚至认为女大学生可能是跟夜场的女孩子是一样的。或许有,但肯定不全是这样子,我们相信还是有干净、纯洁的女大学生存在。
看到了这个新闻以后,我第一点想到的就是上海老男人真坏。50多岁的老头居然还如此油腻,性冲动还这么强烈。在这个过程里面,应该来说还是存在典型的社会现象。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向上的欲望不是特别强,有点像90年代的日本,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一种低欲望的生活。而在这个期间,我们这帮70年代初、60年代末出生的50多岁的人,他们居然还有如此强烈的欲望和高昂的兴趣,这是社会上面来讲特别有趣的事情,对于我们去研究也是特别好玩的。
心理学里面认为欲望、权利,这个之间是有最好、最合理的交合关系的。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所以当这个老师要考察学生的权利的时候,就变成了他权力寻租的一个机会。
现在很多课外培训机构也是由学校老师去开办的,这个可能针对于小学,中学会更多一些。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他有对孩子的评估权、教学权以及考试权。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权利他就想要寻租,寻租就是变现的机会。而这种变现也就是通过课外辅导班、课外教学等等来兑现到自己的收益上面。
这个也算是合理的。因为可能现在的老师收入也不太高,已经不足以支撑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但是大学老师用这个权利去霸占侵占女大学生的身体,这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同时也说明社会走向了畸形的方向。
人有权力的时候一定要想着去利用权力,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这么干,那么全民的不信任一定会加剧。
而全民的不信任所带过来的社会成本会大大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来讲,人与人之间都不能很好的信任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它就很难去快速发展。因为一旦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你的时候,大家沟通的成本就特别高。这个对于社会发展极其危险。
互联网痕迹的潜在风险
第二个从新闻事件上面来看,我们觉得这个女大学生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首先这个女孩子把这个老男人跟她的所有对话记录都做了备份,同时还录的音。内容从文字的对话到音频的传输,都属于证据确凿,形成了很强的证据链,堪比专业律师。
这种证据拿出来,那就是打蛇打在了7寸上,一点都没有回转余地。所以上财大的副教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开除、被免职等等。至于说他未来退休的人生到底会如何?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至于要不要算上法律的责任,我们觉得还是静待观察。
这个里面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以及我们所看到新闻的想法、观点,其实核心大家一定要明白,所有你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它都是可被追溯的,都是有痕迹的,而这些痕迹一旦被沉淀下来,那么在未来都会成为你做一些事情的证据。
潜在的风险就特别大,这也是很多国家为什么拒绝电子支付的核心所在。因为电子支付其实也是互联网痕迹性特别强的。一旦这种痕迹很强的沉淀下来以后,对于后期潜在的风险都很大。你在哪里买了什么东西,去了哪里,住了哪里,对于你痕迹的追踪,对你消费习惯的跟踪,都是有非常后怕的潜在风险。
教书与育人被唯物剥离
第三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上财大副教授这件事情,其实核心的还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我们邓小平同志一直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都要两手都要赢。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富起来的过程里面肯定是以物质性来呈现出来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现在很多的事情上面是唯物论,而没有很好的把精神修养、道德修养提高到跟物质齐头并论的状态上面,这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
因为一旦社会形成笑贫不笑娼的风气的时候,道德的引导性就不存在了。
而在这个里面教书与育人,就变成了两个事情,教书是知识的传授,这是买卖关系。我教给你东西,你学会了,你付学费,这就是买卖关系的。
至于说育人这个跟我没关系,不是想给你一个好的德育,反而是我想睡你。我传授知识给你,我还想睡你,这就是我们新闻里面所看到的,老师变成了教授,变成了情色。
对于我们来讲,在看这个新闻的时候,为社会道德感到悲哀,其实也要明白,我们后期社会要解决掉根本性问题的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重塑道德,而重塑道德的核心载体还是教育。
所以中国教育的问题其实是特别大的。不管是从幼儿教育还是大学教育,现在我们政府在努力做一些事情,把一些差异化的东西消除掉,也有传说9年制义务教育要往前延伸到幼儿园,变成12年的义务教育,这都是好的走向。
当然在这个里面也会有很大的阻力出现。对于我们去评判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多核心的问题一定要明白,道德的整个标准重塑,其实在历朝历代都是有套路的。
我们要去看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推朱熹,然后朱先生把整个道德观、伦理观树立起来,通过贞节牌坊啊,经表啊,这些行为去刺激引导社会的风气。到清朝的时候还在延续,树立了很多贞节牌坊,这些东西都是潜移默化过程。而且花的时间很长,一两百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比较传统的荣辱羞耻观。
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些对女性不利的,可能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是去清理、打击的重点。但是,也不得不说有一些比较好的文化传统,尊师重道,在家族规制中的遵循等等,都是有很好的普世价值。在当下想重塑这个标准,我认为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