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锡市惠山区天禅寺(癞团庙)历史文化遗产的传说
来源: | 作者:张满金 | 发布时间: 2019-07-11 | 318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以前一百多岁的老人传说,在他们一百二十多年前,即推算在清朝同治皇帝或光绪皇帝盛世太平年间,全国各地都陆续兴建寺庙,“癞团庙”已经香火鼎盛,据此估计寺庙大概起源于明末清初。

在后塘村西面,四面都种植秋麦,田当中有高出地面约3至4米以上的土墩,土墩面积约有四亩地大,土墩南面有一条自东向西的洋龙沟(如今叫渠道)沿洋龙沟南面下面有一条漕,从土墩南面有一条路直通到沿漕,筑成码头(河滩)供吃用水源、洗菜、淘米、洗衣裳之用;东面有一条路,通向后塘村村庄;土墩西面有一条路和西长大路接壤,(西长大路路面宽一米多,是通向杨市街上的一条中心路,路宽又十分长,小脚老太婆走完这条路走到睏睐,故大家又称为睏睐田岸),整个土墩有三条路,形成像一只癞蛤蟆状(癞团),自土墩上建造了庙后,故称作(癞团庙),又称独脚庙的说法。这个形状也是风水中著名的“三脚金蟾”形状,所以癞团庙的格局是天然的财神格局。

据仙界讲:庙里最初供的是神户乡廉平田土地社公大王。社公大王的原名叫钱同明,做过官,为当地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为官清廉,受到百姓爱戴和崇拜,人们为了纪念他,建造了庙来供他。癞团庙从此成为善男信女做夜吃斋念佛演戏的地方。

癞团庙起初建造时为三间,六间进深。正殿供蹲坐大王老爷佛像,东西二傍有女伴。东面是大王老爷的大老婆,身穿红绸衣;西面是他的小老婆,圆脸身着绿绸衣。神龛下面直立四个觧差,分立左右各二个。其中左边上手的一位觧差,左手拿着一本生死簿,右手握有一支笔,其余三个手拿缉拿刑具,大王令下,惩治坏人,执法如山。劝导世上人,要做善事,不做坏事,否则会受到大王老爷的严惩。

正殿南壁画上五彩缤纷的麒麟,正殿东间壁上画有腾云驾雾黑龙一条,下面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小佛像。西间有青红脸各一个坐着的佛像。佛殿屋脊东西有龙的神兽,正殿南面有凸起“国泰明安”四个大字,后面是“风调雨顺”。正殿上方雕有“癞团庙”三个金字,整体外形显示了庙的雄伟之势。

庙前方是宽阔的场地,供做夜念佛或演戏之用;正殿庙前有一顶敞开式长方形石鼎,四脚跷起雕有狮吼形状,供烧香之用(俗称香炉),曾到过癞团庙的人,记忆犹新。

神户乡塘村廉平土地社公大王的社口(区域)有高格里、上舍头、虞巷上,前后唐村里,下沿殷士桥,薛巷上前后杨图里,宋家坝坝头,有庙虽小而社口大的说法。

癞团庙历经沧桑,在解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来年时,看庙人大和尚的娘因用火不慎起火,庙全部烧光。后在俞  焕杨金法等人的倡议下募捐重建。重建时仍为三间,由宋阿裕请来了朱关南夫妇看护。为了看守人的生活条件和庙的安全,又在庙的西面又搭建了二间,所癞团庙有三间和五间之争的说法。

解放后,贯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1950年冬,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时,老爷全部掰光,变成一座空庙。在土地合作化、土地归集体,初级社到高级是,癞团庙成为所在地后塘生产队的仓库之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办学校。大队书记杨凤岐发动了拆除癞团庙和钱祠堂,材料移作建造新华小学所用(如今敬老老年室身处),癞团庙又回到以前的土墩。农业学大寨时,田要格子化,整田平地,挑高填低塞河浜,增加可耕田面积,土墩随着形势发展又消失了,问起癞团庙的座落,年纪大的概念模糊,轻的一问三不知,根本毫无印象。

在党的佛教政策下,佛教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宗教信仰自由,使得广大群众越来越怀念过去的癞团庙,在章仁菊、杨赛菊等许多老太的倡议下,争取到杨玉龙出资完成土建工程,又发动社口桃园村办厂老板们不计多少愿者献助,癞团庙在原地复建成功。多谢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古文化又重新相传成佳话。

 

 

编者:张满金

按:

本资料承蒙老年人提供致谢意,由张满金整理,由于时间相隔较长,年长者较少,如少有出入,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