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非即舍
《五灯会元》卷一《七佛》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出家后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
由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出家后,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炼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于是先修 “不用处定”这一法门三年,最后修成了。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究
竟,就舍弃了。后又修“非非想定”这一法门三年,最后也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舍弃不要了。释迦牟尼先后两次“知非即舍”,但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和那些外道一起吃麻麦,最后饿得枯瘦如柴,非但没有修成道业,悟出真理,就连性命也几乎不保了。于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毅然舍弃此法门。
佛陀的这种“知非即舍”的精神,在北野和尚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北野禅师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在年轻的时候喜好四方云游,行脚参访。二十岁那年,北野禅师在行脚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行过一条山路之后,来到一棵大树下休息。那位行人供养北野禅师一袋烟叶,禅师当时又饿又累,所以也就接受了。抽过烟后,因为听到北野禅师称赞那烟味道甚佳,于是那人便送给禅师一根烟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后,北野禅师看中手中的烟管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必会让我产生贪著之心,如此就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便抛掉了菸草和烟具,继续上路了。三年之后,北野禅师开始研究易经。当时正好是冬季,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他的一位老师。但整个冬季几乎都快过完了,禅师那里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捱过冷酷严冬的北野禅师于是就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达。不久之后,他的老师寄来一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北野禅师又起警惕之心,想:“也许会毁环了我的禅学课程。”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北野禅师又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此二者每日钻研,日有进境,居然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他想道:“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此非我愿。”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而是潜心于禅门修持,勇猛精进。
北野禅师一生致力于不执著于任何事物,知非即舍,终于成为一位禅门大师。他圆寂于一九三三年,享年九十二。
可以说,这个世界如此五彩纷呈,吸引我们、诱惑我们、打动我们的事物太多了。因此很多人便为此走上了错误的方向,或者迷失了自己最初的目标,甚至放弃了曾经的梦想。“知非便舍”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理想时那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一旦明白自己的所行所为与原来的目标不相符,或者背离,就要立刻舍弃、改正。同样地,在生活中,我们的爱好可以广泛但术业需有专攻。学会取舍,学会比较轻重,才是大智慧。否则,将一事无成。
生活中的“非”有很多种面貌,不单单是指我们一般认知上的错误的东西。比如名和利,客观地说,名利并非坏事,以正确的方式求取它,可以使人的生活风光无限,但是如果在追求名利时动起歪脑筋甚至不择手段不惜一切,那就会使人踏上一条歧途,走向不归之路。如果能够知非便舍,就会悬崖勒马,舍弃贪著名利之心,让生命回复到正常的道路上来。仔细想想,那些屡屡被报导出来的贪污受贿的人物,哪一个不是被自己过度的贪婪拉下马的?他们在选择收取那份原不该属于自己的财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良知,明明知道是错误的,却依然错误地做下去,如此怎么能不导致可悲的下场呢。
我一个高中时的男同桌,他喜欢上了我们的数学科代表,经常给她写小纸条,制造许多个可以和她在一起的机会。但是数学科代表并不喜欢他,很明确地拒绝了他。可是他并不死心,总是以讨论数学问题为由找她说话,还时常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她,有时还故意在放学的路上等她……总之,他时时刻刻地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基本上就和监视她没什么两样。结果这些举动引起了数学科代表的反感,见到他就躲,最后实在受不了这种“骚扰”了,她找到班主任那里反映了这事。班主任找到这位男同学,和他谈了一下午的话。男同学后来告诉我,老师的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这份情感给那个女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如果他还一味地纠缠下去,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会受到学校处分,那个女孩子也可能会转学到其他学校,而这两个结果都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知非即舍”,对那份情感放手,之后安心学习。几年后,他在大学里遇上有缘人,并给我们发来短信感慨:“原来感情真的是两个人的事,一头热反倒会吓跑你爱的那个人。”
我对门的邻居是一对小夫妻,才结婚两年,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小宝宝。原本两个人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照顾,小日子过得也很开心。但是自从上半年买了一台电脑之后,他们的生活却风波频起,不是吵就是闹。原因就是做老公的在没买电脑之前,下了班经常帮助老婆做做家务,照顾一下小孩,但现在只要回家,马上就坐到电脑前面玩游戏,至于买菜、做饭、看孩子,全然不顾。做老婆的当然生气,于是就常常会突然去关电脑,后果就是两个人争吵,有一次还大打出手。最后老婆气得扔下孩子自己“离家出走”了。
做老公的独自一人又当爹又当妈地撑过一个星期后再也支撑不住,到丈母娘家向老婆认错赔不是,表示痛改前非,才又请回老婆,家庭生活恢复正常之后,老婆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同意每天老公帮忙做完家务之后,可以有两个小时的玩游戏时间。
人总是对事物充满着欲望,喜欢那种“据为己有”的成就感。但是正如《红楼梦》中的那首《好了歌》所唱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纵观我们的一生,总是要面临着无数选择和舍弃,有些人以为自己拥有的越多,就会离幸福越近;有些人不管自己的驾驭能力有多大,也不管自己的消化功能是不是健全,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永不满足;有些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喜好,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这样的时刻就需要有一份果敢舍弃的胆识和智慧,放手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人与物,远离那些会成为深渊、绊脚石、火炕、陷阱的东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不断地“知非便舍”,那他的人生也一定会轻松许多,洒脱许多,健康许多。
《论语·里仁篇第四》里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富贵,是人人所喜爱的,但不应该得到而得到了,君子将不享有它;贫贱,是人人所讨厌的,但不应该得到而得到了,君子将不抛弃它。
诚如《博山和尚参禅警语》中博山和尚所言:“做工夫,不怕错。只怕不知非,纵然行在错处,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的基本,出生死的要路,破魔网的利器也。释迦大师于外道法一一证过,只是不坐在窠臼里,将知非便舍四个字,从凡夫证到圣位。此意岂但出世法,在世法中有失念处,只消个知非便舍,便做得一个净白的好人。若抱定错处为是,不肯知非,纵是活佛现前,救他不得。”
禅道如此,做人不也唯是如此吗?
不二堂地址:无锡市滨湖区蠡美路28-7
堂内电话:0510-8117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