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皇陵是始于秦始皇陵。
中国的风水学说产生在魏晋时代,那么秦始皇陵的选址具备不具备后世人们特别注重的风水因素呢?
《大汉原陵秘葬经》说:"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
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主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
秦代人已经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人们以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不够全面,也不甚确切。从风水学的角度看,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
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游览秦始皇陵都能看到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
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正是秦始皇陵风水特征,为后世选陵的规则树立了样板。也就是说,“风水堪舆”先出现了典范,样板,之后才有了理论。
这种"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理论风水学说
关于风水学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前叫做“堪舆”。堪舆两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写的《淮南子》一书。这并不是说风水开始于此时,这个时候他除了提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之外,没提出什么堪舆学说的系统理论。而对天道也、地道也之说,还是别人的注解。注解中提出来就是秦末汉初的黄石公传给了赤松子。黄石公是张良的老师,张良“三拾履”后,在黄石公那里取得的是兵法军事阵图之类的书籍。所以,尽管张良后来学道,却没有关于他关于风水堪舆之学的半点记载。无疑,这位黄老先生把这套学说传给了赤松子。按照记载,黄石公传授给赤松子的是《青囊经》。又是谁传给黄石公的呢?有说孔圣人的,有说周公的,还有说是黄帝的,这都是猜测。本质上都是万流归宗的意思。黄石公的《青囊经》又是根据什么写的?没人知晓。不过其中的干支及八卦符号,可以追溯到伏羲氏。赤松子得了《青囊经》又传给了谁?也无记载。辗转间到了晋朝,郭璞得到了此书。结果郭璞的一个学生把此书偷走了,还没读又被火烧了。这《青囊经》就羽化了,后人只从《郭璞传》中得知有这部《青囊经》的书,至于详细确切的内容是什么就不知道了。有人认为郭璞写的《葬经》就是从《青囊经》中引发出来的一部分。
唐朝有个叫杨筠松的写了一部《青囊奥语》,似乎杨筠松也看到过《青囊经》一书,但是,没有传习。这是风水学渊源的一笔烂帐。不过,自杨筠松之后,风水堪舆学的著作如雪片般出现。从《青囊经》、《葬经》、《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以及《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到清朝的蒋大鸿补撰的《青囊经》等等充斥书坊的风水书,不可不谓桃李满天下,可最后的结论还是不知风水堪舆学祖宗是谁。若用最通俗的交待法,还是将堪舆学的始祖推给黄帝。经过国务院批准宋建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史工程,证明我们的信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能远溯到殷商时代,至于商朝以前的部分全由传说得知。其中经过一个大洪水时代。从黄帝时代到殷商中间到底经过多少年代,并无可信的证据。
这些传说有许多记载到史书里,最成型的有皇帝历法,称为“命历”,若根据命历序的说法,中国的历史少说也有四十万年。我们并不能轻易断言,人类以前绝没有过比现在还进步的文明,说不定人类已经过了好几度的高度文明,又好几度毁在自己的文明之下,后又几度重新开始也未可知。试看古代传说的天子能御车游云,有什么羽盖云车,今在世界上不是也有了宇宙飞船有钱就可以游历太空了吗。这种说法若是可能,则中国古来从天干地支八卦所发展出来的学术,包括《易经》为代表的风水学中的科学部分,其来头就有无限科学想象的空间。有人推测,人类在6000——10000年前的智力突然大爆发,和人类学中的所谓智人阶段有着阶段性的迥别,来源于当时停留在月球上的一种高智能生物,也未尝可知。
通常被我们称呼的“风水”、“堪舆”,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些学者的研究所得,翻成现代化的字眼,应该叫“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
中国古代的风水堪舆学说,从内容说,大致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讲究“峦头”形势,另一部分是讲究方位理气。峦头形势怎么解释,通俗的讲,就是追究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水土结构,例如山川的形势或者建筑的结构。追究何种结构适合人类居住,什么结构能对人类有精神物质的助益。从现在已经认定的事实来看,最早开始于公元前1599年,那时,武王克商,周朝成为天下新主,要营建新的都城,经过周召公、周公反复查勘,认为选在“洛水之阳”为上,后来建成了洛邑,也就是最早的洛阳。那时,应该说没有风水堪舆学说,但是已经有了这种举动。无疑,这种堪舆的举动是从利于居住、利于取水、利于守御,利于驾御万邦选定的城址。应该说,从此之后开始有了风水堪舆学说的最初的理论。这反映在《尚书》《洪范》等篇中的只言片语中。
这可能是风水堪舆学说的真正起源,也是科学的起源。
从这一点来说,不能完全否定自己祖先的这一份文化遗产,不能心浮气燥地指责斥风水为神鬼荒诞学说。其实,有无“神鬼”(指的是人的精神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凝结为可恃的形状)尚待为研究的课题,而对含有磁场学说的风水,斥为荒诞更不应该。退一步说,古人若在毫无由来的条件下扯下了风水这么一个庞杂而深奥的大工程,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对风水一学,绝不能置于漫不经心的态度。虽然,由于考古学的发展,它的实用性已经被人们认识和使用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将一定的地理、空间状态弄清楚,用于建筑、装修,也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