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禅宗止观治疗抑郁失眠焦虑病症
来源: | 作者:钱迅波 | 发布时间: 2019-07-12 | 491 次浏览 | 分享到:

“止观”,系禅定和智慧的并称。“止”,音译“三摩他”,意译又可作“止寂”或“禅定”;“观”,音译“毗婆舍那”,意为智慧。僧肇解释说:“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维摩诘经注》卷五)意思是说,“止”是使所观察的对象“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观”是在“止”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或功德。因此,止观就相当于小乘戒、定、慧“三学”中的定、慧二学,或相当于大乘“六度”中的禅定、般若二门。指通过止息散心、观察简择而获得般若智慧。一般地说,它是佛教徒的一种修持方法,或可称之为“止观法门”。

执着是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接纳就是放下执着,而止观是软化执着最有效最彻底的措施。各种能有效化解执着的方法,本质上都不出止观二法。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总纲,止观也包含于其中矣,止者,戒定也;观者,慧也。

止观双修或定慧并重,是佛教大小乘各流派普遍强调的修持方法。甚至早在《奥义书》中已有类似的思想。佛教经典根据佛陀指示精神,大多侧重提倡定慧并重,把禅定修习与理论思维紧密结合,以为非如此便无法获得解脱。


止观的应用:

1、与行为疗法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放下强迫行为冲动。

2、对治焦虑症,因为思想是一切负面情绪的源头,强迫思维能对治,焦虑症当然也能对治。焦虑症与强迫思维是息息相关的。

3、对治(由强迫思维或焦虑症引起的)失眠。

4、对治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情绪很有力量,任凭别人怎么解释,也无动于衷,部分原因是由于身体机能紊乱了,而正确的止观是最安全有效的修复身体机能的方法。

5、对治社交恐惧症。例如,社交恐惧症困扰者总是容易猜疑,活在主观世界里,止观可以协助困扰者回到真实的现实。

 

方法

修止,心止一缘。

身心内部的现象非常丰富:自己的声音、上中下三个丹田、呼吸、皮肤感受、心念、情绪感受、身体的各个部位、整个身体、清净的心、烦躁的心等等。

在这么多现象中,只选定一个现象,然后把全部注意力系于上面,就叫心止一缘。只要我们把心系于上面,狂乱的心就可以马上停止下来。

心止一缘,看似简单,其实在认真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身心变化,如果身体有潜在疾病,变化又有不同,不认真练习者例外。这些变化有的是进步的表现,有的需要做其它处理,如停止练习,待身体修复后再继续。

止是观的基础,是入门,观包含止。

当通过修止,获得了宁静而平稳的、警觉而专注的、平等而平衡的心后,就可以修观了。

宁静平稳时,连呼吸都是平稳的,心中无求无杂念,心如止水,面部表情很安详,没有焦躁与激动;

专注警觉时,您很容易明察秋毫,发现您平时所未能发现的细微层面,看清自己和事情的真相,从而没有烦恼,做事能有的放矢,容易成功。

平等平衡时,您不贪不嗔,当有愉悦的感受和事情升起时,您不会希望它多停留一会,更不会为失去它而感到惊慌。当有不愉悦的感受和事情升起时,您不会希望它快快消失!

修观,观察事实真相。

强迫思维最初是由对生活的执着或排斥激发的,调查所有的强迫思维困扰者,都有各种各样令他们执取或者讨厌的东西,这是根源。所以要想彻底痊愈,获得相对稳定的定力,必须化解执着或排斥,这正是修观的目的。

如果执取和排斥的习气没有化解,那么修止是治不了根的,修止就像不断按充满气的皮球到水底,按下去又会浮起来。但这并不是说修止不重要,修止是修观的基础,是入门。